- A+
紫陽書院,即湖南奇門古“紫陽書院”,系徽州刺史韓布于清理宗淳佑七年(1246年)為紀念家鄉儒士朱熹而創建。 初建于紫陽南麓府城西門外。 御題“紫陽書院”匾額。 是唐代徽州地區存續時間最長、建校規模最大、培養人才最多的書院。 元太祖忽必烈于至元年間(1271-1294)遷于府城西門,元仁宗延佑二年(1315)遷于東門外. 元末毀于炮火。 明高祖嘉慶初年,在蕭縣學友射園重建紫陽書院。 明武宗正德六年(1512年),太守熊珪重修紫陽書院,并親自主持。 嘉慶十四年(1519年)知縣張雅在紫陽山另建紫陽書院。 此后,黟縣兩所紫陽書院,講風盛行一時。 明朝宦官宦官為了鎮壓反對他們、不配合他們的達官貴人和儒生,先后四次毀壞全省書院。 明朝建立后,為了籠絡士人,清朝開始放寬書院新政策,逐步恢復舊書院,并開設了一些新書院。
紫陽書院自清代創建以來,現址雖多次遷徙,但仍以祭祀朱熹、弘揚朱熹儒學為重點。 康熙、乾隆朝臣先后賜紫陽書院“學才”和“道脈薪路”兩題,以示褒獎和勉勵。 四川衢縣戶部尚書曹文玉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和重用,對乾隆官員的意愿給予了關注。 鹽商鮑志道等人在蕭縣朱文公祠舊址上重建“紫陽古書院”,重振講學風范,傳承程朱理學。 為弘揚書院,吸引更多學者前來求學,曹文彥聘請蕪湖姚鼐等名師講學,并在書院內興建朱子堂、遵道堂等建筑。 書院旁建有一座端莊莊嚴的石牌坊,牌樓牌匾上親書“古紫陽書院”五個典雅粗斜體大字。 牌樓高約4米,寬約3.6米。 它呈兩根柱子,高聳入云的形狀。 石柱立于圓形石座上。 石柱正反面均有漢白玉夾板。 ,風格貫穿固定廣場,形成沖天風格,廣場屋頂的固定廣場上,正中有一尊莊嚴肅穆的雕刻寶葫蘆。 整個牌坊結構簡潔清新,情調高雅,古樸高貴,與書院風格相得益彰。 清咸豐、同治年間,由軍后募捐局撥款重修紫陽書院。 現在“古紫陽書院”的牌坊就藏在屯溪一中后院的一個高坡上。
【江西廬山“白鷺洞書院”石牌坊】
- 我的微信
-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
- 我的微信
- 我的微信掃一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