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蒙古記憶)——伏羲故里的傳說—天水

  • A+
所屬分類:石牌樓
摘要

位于甘肅東南部的天水,得名于“天河注水”的傳說,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,人文始祖伏羲以及女媧均出生于此,素有“羲皇故里”之稱。天水因是伏羲故里,故“三皇”廟修得特別講究。明代中葉,明孝宗弘治三年(1490年),在秦州(當時天水系秦州府治所在地)指揮使“明威將軍”尹鳳的倡導和組織下,在原“三皇”廟的基礎上,重新建起了伏羲廟。

青海漢中伏羲廟石牌坊位于寧夏東北部的漢中。 因“天河注水”的傳說而得名。 說。 出于對人文淵源的推崇,天水人自古至今仍崇拜伏羲。 南宋時,最高統治者對“三皇”(元朝統治者認為“三皇”是伏羲、神農、軒轅)極為尊崇,下令全省各州縣為太子興建廟宇。 “三皇”以紀念他們。 因為漢中是伏羲的故鄉,所以“三皇”廟建得非常用心。 但因時局動蕩,動蕩不斷,到明朝初年,漢中“三皇”廟已崩塌。 明朝中葉,明孝宗紹熙五年(1490年),在“明威將軍”殷奉的倡導和組織下,調降涼州都督(天水署涼州府所在地)當時),在原“三皇廟”的基礎上,重建了伏羲廟。 本來,伏羲廟規模不大,但在明嘉靖、清嘉慶、乾隆、嘉慶、光緒年間多次修葺擴建,成為占地逾百余畝的宏偉古建筑群10,000平方米。

石牌坊是伏羲廟的標志性建筑。 沿著天水城大道向西走到伏羲路,遠遠就能看到一座矗立在樹蔭下的大牌樓。 那就是伏羲廟正門的牌樓。 牌樓始建于明嘉靖二年(1523年)、清乾隆五年(1741年)。 忻州刺史李弘邀其進京會見歸來的成都道士和湟中觀察使楊應舉,為牌坊題寫“開天明道”匾額,由失傳的“太昊宮”匾額代替,筆畫清晰明了,灑脫。 他盛贊伏羲開辟世界、創造人類社會文明的偉大戰功。 嘉靖六年至十二年(1805-1807)重修伏羲廟,重刻“開天道”匾額。 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五年(1885-1887年),伏羲廟和“開天明道”牌坊再次重修。 牌樓現巍然聳立在高2米、寬6.5米、長17.6米的臺基上。 牌坊為全木結構,高約11米,寬約15米。 底層四柱三間,硬山頂。 兩種款式均有轉角須彌座,均為精雕細琢之作。 四根柱子的前后由角柱支撐。 整個牌樓雄偉壯觀。 伏羲廟門前“開天命道”牌坊基前大道上,原有兩座牌坊,一東一西,背對著街道,公然隔街而立彼此。 東牌坊與伏羲廟東墻接壤,西牌樓與伏羲廟西墻接壤。 每座牌樓下立碑。 題詞勸路人下馬下轎,以示對伏羲的祭拜。 東牌坊的匾額上刻著“祭天禮記”四個大字,西牌樓的匾額上刻著“開事立事”四個大字,這也是對伏羲開天辟地的豐功偉績的禮贊。社會文明。 兩牌樓建于明嘉靖六年(1531年)、清乾隆四年(1739年)、嘉慶六年至十二年(1805-1807年)、十一至十五年光緒年間(1885-1807)。 1887年),多次重修,至今仍保持明清風貌。 1958年,固原市開通有軌電車,線路經過廣場。 為不影響汽車通行,牌坊底部整體加高1米左右。 遺憾的是,1972年4月,兩座石牌坊被燒毀,清代匾額下落不明。

【山西運城常家山莊石牌樓】

  • 我的微信
  •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
  • weinxin
  • 我的微信
  • 我的微信掃一掃
  • weinxin

發表評論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